经典常谈之尚书篇:历史与文字的交融探秘
作者:佚名|分类:经典语句|浏览:84|发布时间:2024-09-05
一、概览古代经典:《经典常谈》综述
《经典常谈》内容概述为:文字解说、周易研究、尚书解析、诗经探秘、三礼分析、春秋传记解读、四书精要、战国智谋录、史学巨著史记与汉书、诸子百家思想、辞赋艺术、诗词韵律以及散文之美等十三个精彩篇章。
《经典常谈》这部作品涵盖了文字解说、周易奥秘、尚书解析、诗经魅力、三礼精髓、春秋传记解读、四书智慧、战国智谋的历史回顾,以及史记和汉书的深远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火花,辞赋的艺术韵味,诗词的韵律之美,散文的独特风味等十三个丰富部分。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语言精练明快,使得深奥的古典典籍变得通俗易懂。
这部著作诞生于1942年,历经八十年岁月,成为引导大众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瑰宝。通过梳理和解读经典,它拉近了读者与古文的距离,激发起人们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堪称品读中国古典文学的绝佳指南。另外,《经典常谈》还特别增添了《唐诗三百首》的阅读导引,以满足读者更深层次的需求。
作者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出生于江苏东海,祖籍浙江绍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明星,集作家、学者、教育家和评论家多重身份于一身。
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朱自清的散文风格质朴细腻,富含深邃哲理,他的文字简洁有力,文笔如诗,蕴含深沉的情感力量。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如《背影》和《给亡妇》;描绘海外游历的经历,如《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以及富有诗意的写景散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和《春》等。
二、尚书:一部历史与文字的交融
尚书的发展历程: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浩劫中,伏生冒险保存了部分《尚书》,仅留下二十九篇。汉文帝时期,《尚书》才得以重见天日,这就是后来流传的《今文尚书》。而《古文尚书》则是在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居发现的古老经卷,由孔安国整理后呈现于世。然而,在汉哀帝时刘歆试图设立《古文尚书》的博士职位,引发了关于今文与古文之争。此后的张霸和王肃曾伪制过《古文尚书》,直到清代真相才被揭示。
从历史视角看,《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史书,它在发展记事文字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商朝甲骨卜辞主要以问句为主,关于事件的记录并不多见。两周时期的金文虽有进步,但仍以记载言论居多。直至战国时期,记事散文才真正蓬勃发展起来。《尚书》的记事部分相对间接,而其记言内容则更为直接和生动。可以说,中国早期的记言文学在记事文学之前就已经开始萌芽。商朝甲骨卜辞以问句为主,周代金文也多聚焦于言论表达。
《尚书》一书涵盖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其中大部分内容是官方公告或大众宣言,少部分则是君臣间的对话记录。书中也有部分关于事件的记载,但多数是在战国末年完成的。《尚书》被尊为经典始于荀子的时代,到了汉朝,这一地位更加稳固。所谓的“微言大义”,实际上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