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的夸张修辞:从“鹏之徙于南冥”到盘古开天辟地
作者:佚名|分类:经典语句|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2-11
当您读到这样的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或这样的句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又或者,“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以及听到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这样的神话或传说故事……

您的内心产生了哪些感触?
闲话少叙,今天我们继续讲中华文论的瑰宝《文心雕龙》,这次的主题是夸张修辞。
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探讨了对偶和比兴这两种文学手法。现在来思考一下,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除了这两者之外,还有哪些重要的修辞方法呢?
答案显然是夸张(夸饰)。非常正确!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讨论夸张的技巧和应用。
刘勰曾指出,超脱具体形象的是“道”,具有固定形体的是“器”。神妙抽象的精神难以描绘,再精美的语言也难以穷尽其底蕴;而具体的物体则容易描写,有力的文字更能体现其真相。这并不取决于作者的能力大小,而是事理本身在描述上的难易程度不同。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有关声音和形状的夸张修饰一直存在,《诗经》、《尚书》中为了教化风俗而采用夸饰手法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如《诗经》中的“山高入云端”、“河窄不容舟”,以及“子孙千亿”、“民靡孑遗”。《尚书》里谈到洪水时说“浩浩滔天”,描述军队倒戈则用“血流漂杵”。这些虽然言过其实,但并未妨碍表达意义。
孟子曾提出,解说《诗经》,不应拘泥于辞藻而忽略了其含义,也不应局限于诗句本身而曲解作者原意。理解了夸饰的精髓后,许多作家能够描绘出令人惊叹的画面:如楼台仿佛要飞动、繁华胜过春日丽景等。
但同时,必须注意,夸张应当紧扣事物的本质和要点,并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要做到夸张而不违背事实,增饰而不过度虚构。
如何把握这个“度”,则需要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学修养。
今天的作业是:用夸饰的修辞手法描述你喜爱的人或事物,甚至包括你自己。美如潘安、赛过西施都太普通了,要有创意哦!
希望您能够分享并点赞这篇文章,当然,如果可以的话,请别忘了给作者一个大大的赞和支持。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