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之中,常有一些难解甚至不可解的语句——即便论语
作者:佚名|分类:经典语句|浏览:85|发布时间:2024-09-07
在古代文献中,常常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甚至无法解释的句子。即使如《论语》这样的经典著作,历经几千年的深入研究和无数学者的探索,也依然存在不少令人费解的片段。比如,《乡党第十》的最后一段,就像一幅深邃的抽象画,看似简单,实则引人深思:“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在乡间漫步时,看到一群鸟儿飞翔和聚集的场景,其间他们似乎进行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然而,具体的对话内容和“时哉,时哉”以及“子路共之,三嗅而作”的含义,至今仍然没有统一且明确的解释。面对这种情况,学者们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步骤来解读。首先,他们会探究这段话的历史背景,如《乡党》篇主要记录孔子日常生活符合礼制的行为,而非直接对话内容,因此这一段可能与全篇“礼”的主题紧密相关。
接下来,他们会在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具体词语进行详细的训诂分析。例如,“时”这个词可以理解为时间,也可以表示行走,甚至可能是其他字的假借或转义。通过对比《论语》中多次出现的“时”,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是指时间概念,因此刘宝楠将“礼以时为大也”解释为礼节应该顺应时势。
至于“子路共之,三嗅而作”的解读则更为多样,有人认为子路向鸟群行礼,因孔子赞赏它们;也有人认为子路试图捕捉鸟儿。其中的“共”和“嗅”同样有多重含义,可能表示拱手、执取或仅仅是动身之意。
尽管学者们努力挖掘,但有些古籍中的语句仍然难以完全理解,这可能是由于原始文献遗失、古今字义差异巨大,或是历史背景已无法考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选择保留多种解释,留给后人思考。对于我而言,无需深究这些细节,因为它们对理解孔子学说的整体并无重大影响。相反,我会欣赏这些片段作为一幅幅生活画面,想象孔子和子路在郊外悠闲漫步,享受自然界的和谐,以及他们之间独特的交流。
古今以来,学者们探索真理的过程往往要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首先了解背景,然后深入分析字句,最后接纳各种观点并留给后人思考。当理性的探求达到极限时,诗情画意的想象反而能带来更深的情感体验和理解,因为情感本身也是一种真理的表达。
参考文献包括《论语》、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程树德的《论语集释》以及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