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九日山: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水哲理探寻
作者:佚名|分类:名言警句|浏览:87|发布时间:2025-02-11
【九日山的历史】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曾言:“山不须高,有灵自显。”泉州西部约七公里处的九日山便是如此,它虽仅90米之高,却矗立在波光粼粼的晋江边,巨石林立,花木繁茂。
晋唐时期,许多文人墨客便隐居在这片山水之间。南朝时,印度著名高僧拘那罗陀“渡海来华”途中,曾在山下的延福寺停留,翻译《金刚经》。至今,九日山的西峰上还留有一块名为“翻经石”的巨石,相传即为当年高僧常驻之地。

唐代中期,诗人秦系为避“安史之乱”,于780年在九日山西峰隐居20余载。当时,因直言进谏而得罪皇帝的宰相姜公辅,也被贬至泉州别驾,选择在九日山东峰筑室隐居,与秦系共度13年时光。他们情投意合,终老林泉,成为一时佳话。
此时,泉州青年才子欧阳詹也慕名而来,与两位前辈切磋学问,吟咏山水,结为忘年之交。在《舟中对月寄姜相》一诗中,他表达了“何须休蓬转,随君上庾楼”的真挚情感和执着追求,备受时人赞誉。唐末时期,“香奁诗人”韩偓因受梁太祖朱全忠排挤南迁,亦寓居九日山,终老于此。
这四位虽非“仙人”,但在当时都是全国著名的文人学士。他们仰慕九日山,隐居此地,使得九日山声名远播。后人怀念和敬重他们,在山下建了“四贤祠”以示纪念。至今,姜公辅所居的东峰被称为姜相峰,秦系所居的西峰被称为高士峰,传说上面还建有“秦君亭”。
姜公辅和韩偓的墓穴至今尚存。游者至此,难免会引发一番对古人往事的感慨。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