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民张嘉璈与女儿在杭州府中学堂的巧遇
作者:佚名|分类:经典语录|浏览:86|发布时间:2025-02-09
1913年,一位名叫张嘉璈的浙江都督府秘书在杭州府中学堂视察时发现了一篇学生作文,这篇作文写得优雅而有见地,与梁启超风格相似。张嘉璈十分惊讶,觉得一个少年竟然能拥有如此出色的文笔。他立即向浙江首富徐申如提议将自己的妹妹张幼仪许配给这个学生——后来的著名作家徐志摩。
徐申如接到这封信后大喜过望,一口答应了这门亲事。这年张幼仪13岁,在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徐志摩16岁,这意味着他比张幼仪大3岁。然而两人性格却相反,徐志摩活泼好动,而张幼仪沉默寡言、坚毅果断。
张家对这门亲事非常重视,张幼仪的六哥专程前往欧洲采购嫁妆,他甚至买了整节火车车厢来装载所有这些精美家具。但不幸的是,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就觉得她“土里土气”。新婚之夜,两个人默然相对,各怀心事,在尴尬中度过了一整晚。
不久之后,徐志摩离开了家去读书,先是在天津北洋大学,然后又去了北京大学。接下来四年,他只在假期回家与张幼仪见面,而在这短暂的相处中,他对她态度冷漠,好像她不存在一样。1920年9月,徐志摩放弃了他即将获得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前往英国伦敦。他原计划去追随英国哲学家罗素,但当他赶到伦敦时,发现罗素已经去了中国进行讲学。然而,他在伦敦遇到了一个长相俊美、谈吐不俗并热爱文学的少女——林徽因。这次相见让徐志摩深感着迷,并觉得她才是他的理想伴侣。
1921年春,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时,她却痛苦地发现他对她更加冷漠了,他们之间根本无法交流。尽管张幼仪不久就有了身孕,但徐志摩并没有任何高兴的表示,而是毫不犹豫地说:“把孩子打掉。”
9月的一天,两人的矛盾终于激化到极点,徐志摩拂袖而去,不知道去了哪里。过了一段时间,徐志摩托人给张幼仪带来口信,明确提出了离婚的要求。张幼仪知道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伤心欲绝,只好向在巴黎求学的二哥张君劢求助。张君劢接到信后深感失望,然后嘱咐妹妹不要打胎,放下一切前往巴黎。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