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考生的高考作文因为字迹无法辨认,特地请来了专家,经过鉴定,确定了这个考生居然是用甲骨文写的作文.
作者:佚名|分类:作文大全|浏览:90|发布时间:2025-02-15
2009年,一名四川考生的高考作文因为字迹无法辨认,特地请来了专家,经过鉴定,确定了这个考生居然是用甲骨文写的作文,由于内容偏题,最终只得到了6分。本来无学可上的他,最终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开学没多久,他的专属导师就直呼这样的学生没法教,甚至不惜选择辞职。
“天才少年”这个词,常常让人联想到光环,仿佛生而不凡就注定会有一个璀璨的未来。2009年的一场高考,让四川绵阳一名普通考生黄蛉站上了舆论的高光舞台。
他以一篇用甲骨文书写的高考作文震惊四座,甚至让阅卷老师一度大呼“看不懂”,最终不得不请专家出面鉴定。经确认,这篇作文内容虽然跑题得了低分,但却是在用甲骨文连贯书写,默写了800多个字符,要知道,当时已知的甲骨文总数也不过1000多个。
这一消息瞬间登上了各大媒体头条,网友们纷纷称他为“甲骨文神童”,仿佛一夜之间,他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黄蛉的故事,从他走进四川大学的那一天开始,似乎已经埋下了转折的伏笔。入学后,他曾一度被视为校内的“明星”。
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对他投以好奇的目光,甚至不少人还特意找他签名合影。光环不仅是荣耀,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形的枷锁。或许是因为过于沉浸在外界的赞美声中,黄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他开始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不需要像其他同学一样拼命努力,甚至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也慢慢冷却。
何崝教授是国内甲骨文研究领域的权威,为了培养黄蛉这块“璞玉”,他倾注了大量心血。黄蛉的表现却让这位“伯乐”倍感失望。在课堂上,他经常走神,甚至对教授的讲解不屑一顾;而在日常交流中,他也表现出一种“人一等”的傲慢,和同学们的关系始终不温不火。
更让人头疼的是,他似乎对学术研究失去了兴趣,反倒更加热衷于在网络上“营业”自己的“神童”人设,频繁参加各种访谈节目和活动。这样一来,不但黄蛉的大学生活变得越发迷茫,甚至连他的导师都对他感到绝望。
失去了导师的指导,黄蛉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迷茫。他开始逐渐脱离了校园的中心地位,被人遗忘在了一旁。最终,他只能默默地在本地找了一份普通的文职工作,彻底淡出了公众的视野。
他曾在一次小型聚会上自嘲道:“天才这个称号,可能只是别人的滤镜吧。”这份自嘲中,隐隐透着一份沮丧和无奈。如今的他,过着一份平凡的生活,再也没有了当年的“神童”光环。
而当初那些关注他的人,也早已将他的故事抛诸脑后,互联网的热点更迭如此之快,谁还会记起一个没能兑现天赋的少年呢?#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责任编辑:佚名)